按照“思政育人引领,坚持‘四走两融合’,学院分片包干找资源,教师理实结合建项目,学生全员参与真实践”的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学院、教师、学生积极性,统筹社会、企业各类资源,强化思政育人导向,深入推进“四走两融合”,确保学生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
各学院要结合冬季短学期实践特点及内容要求,分年级做好实践内容规划,制定短学期实施方案(详见附件1),要确保学院能提供充足优质的实践资源;要确保每名学生均能够获得必要的实践机会,特别要针对大一的学生要做好宣讲动员,让学生了解短学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如下:
第1学期:围绕“规划自我、接触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社会实践调查、红旅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一般性劳动实践、学科专业拓展教育等。
第2学期:围绕“深入接触、了解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以当今社会改革热点如精准扶贫、新基建、新业态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认知实习等;围绕脱贫攻坚战志愿服务开展活动。
第3学期:围绕“认识专业、体验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专业教育(含认知实习)、专业相关调研与实践、学科竞赛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计划项目等。
第4学期:围绕“结合专业,研究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特别是思考、调查、亲身实践所学专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和具备的优势。
第5学期:围绕“深入专业、强化能力”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专业相关企业实践、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训练计划、职业技能培训等。
第6学期:围绕“扎根专业,实践创新”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以“集中管理的分组实习”为主的专业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特别是结合专业所学,到企业、社会基层亲身实践,服务社会,增长才干。
第7学期:围绕“运用专业、全面提升”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毕业实习、就业实践、课题研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
除上述实践安排之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部分短学期实践活动。凡学生自行设计的短学期实践活动,须事先向学院申请,获批后方能实施.